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,運動已成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。不過,過度運動亦逐漸成為都市人常見的健康問題。所謂運動過度,指的是運動量、強度或頻率超出身體可承受範圍,導致身體機能無法及時恢復。部分人為追求體能突破或減重效果,忽略身體警號,長期處於高強度訓練狀態,容易引發運動過度的問題。此外,缺乏專業指導、休息時間不足或飲食不均衡,亦會增加運動過度的風險。若運動過程中出現膝部腫脹、劇痛或不穩等十字韌帶撕裂症狀,更需立即停止活動並尋求醫療協助,避免傷勢惡化。
常見運動過度的警號
身體在運動過度時會發出多種警號。最明顯的是持續性疲勞,即使休息後仍感到無力。肌肉及關節長時間疼痛、運動表現下滑、心跳異常加快或心律不整,亦屬常見徵狀。有些人會出現失眠、情緒波動、易怒或專注力下降等情況。免疫力下降亦是警訊之一,容易反覆感冒或出現其他感染。女性運動者如月經失調,亦可能與運動過度有關。若出現上述情況,應及早調整運動計劃,避免身體進一步受損。

自我監察的重要性
為預防運動過度,建立自我監察習慣十分有用。可透過記錄運動日誌,詳細記下每次運動的時間、強度、類型及身體反應,方便日後檢視變化。定期量度心率、血壓及體重,亦有助掌握身體狀況。若發現運動後心率長時間未能回復正常,或體重突然下降,應引起警覺。自我監察亦包括觀察睡眠質素、情緒狀態及日常活力,這些指標有助評估身體是否處於過度負荷狀態。
運動計劃的科學調整
運動應講求科學與循序漸進。每人身體狀況不同,運動計劃需因人而異。初學者應由低強度、短時間開始,逐步增加運動量。每週安排一至兩天休息,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修復。可根據個人目標及身體反應,適時調整訓練內容。參考專業教練或物理治療診所的建議,制定合適的運動方案,有助減低受傷及運動過度的風險。運動過程中,適當補充水分及營養,亦有助身體恢復。
休息與恢復的角色
休息與恢復是運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適當的休息能促進肌肉修復,減少疲勞積聚。睡眠質素亦會直接影響身體恢復速度。可嘗試進行伸展運動、瑜伽或輕度活動,幫助身體放鬆。部分運動員會利用按摩、冷熱敷等方法加快恢復。若感到身體不適或有受傷跡象,應暫停訓練,尋求專業醫療意見。休息並非懶惰,而是為了讓身體更好地適應訓練帶來的壓力。

建立正確運動觀念
追求健康與體能提升固然值得鼓勵,但應以安全為前提。建立正確的運動觀念,明白適量運動與充分休息同樣重要。切勿盲目模仿他人訓練量,亦不宜因短期成效而忽略身體需要。與家人、朋友或教練保持溝通,分享運動心得,互相支持。透過持續學習運動知識,提升自我監察能力,能更有效預防運動過度,享受健康運動帶來的樂趣與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