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經常聽到「亞健康」這個名詞,含意一般是說,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並非徹底健康,但是到了醫療機構求診檢查,卻又找不出具體的疾病,就會被歸類為「亞健康」的狀態。基本上,這個名詞描述的便是介於「健康」與「生病」之間的一種灰色地帶,「亞健康」(Sub-optimal Health)是指人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,心理或身體處於混亂,但並還沒有明顯病徵。

健康的定義是相對年齡而定,界定個人健康與否,與每個人的疾病背景、年齡以及精神健康有關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健康定義包含了三個範圍:軀體、心理及社會,即是一個人要身體並沒不適、精神健康完善健全、社會適應良好。大概是說,要稱得上健康,不僅是一個人能跑能跳、能說話能思維、身體並沒病痛便可,而是需要能夠在社會上謀生,能與社會周圍的人群融合才能算得上真正健康。

woman walking on pathway during daytime

對剛步入社會工作不久的「新鮮人」來說,為了提高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,當然希望「搏到盡」以獲取上司欣賞。當壓力越來越大,看一看旁邊同事,再看一下自己,才發現自己健康出了嚴重問題,那就是時候歇一歇,審視工作還是否適合自己。亞健康香港甚為普遍,香港大學早於 2013 年便進行一項有關工作壓力而出現「亞健康」的調查統計。研究針對 535 名 18 至 65 歲的香港市民,當中發現近九成七人曾出現至少一項亞健康病徵,當中以眼睛疲勞、腰痠背疼及經常疲憊最為普遍。

每日平均睡眠時間少於 8 小時的人,出現心理「亞健康」(如情緒常處消沈、焦慮、擔心工作、易發脾氣)徵狀則更為頻密,甚至需要向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。處於工作壓力而出現亞健康狀態的人士,即使沒有臨床病徵,亦可理解為在出現疾病前身體發出的警號,假如長期不理會,最後只會導致惡性循環,同時提高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。